如果你是这样的:
选毕业论文导师花了半个月,改了不下十次的志愿,还是没确定好;
从菜单上看来看去,一个都挑不出来,最后还是让别人来点;
早上出门,把衣服从衣柜拿出来排列组合比在身上,然后又一件件放回去;
午饭时间点开外卖APP,刷了半小时还是不知道点哪家好;
招聘单位岗位琳琅满目,不知道要去哪里;
买房纠结大半年,最后好的房源都被抢走了,房价也升了……
你总是在纠结:
如果我选择另一个的话,会不会更好?
那么非常欢迎你加入“选择困难俱乐部”.
什么是选择困难症?
选择困难症,也称作选择恐惧症。具有这种症状的人面对选择时会异常艰难,无法正常做出自己满意的选择,导致对于选择产生某程度上的恐惧。
滑铁卢大学的心理学家Jeffrey Hughes和Abigail A. Scholer将这些人称为“利益最大化倾向者”,也就是说,这些人在做决定之前,会仔细思索所有的可能性再从中挑选,他们的心理活动大概是:“在我查清楚哪种选择对我最有利之前,别想让我做出选择。”
Hughes和Scholer将选择恐惧症分类为“提升型”和“评估型”。对于“提升型”困难症患者,他们每次做出选择之前都会思考:这个选择有没有潜力,对我有没有好处等等。通常,他们都会在谨慎思考之后,做出选择。
“评估型”困难症患者则是很难放弃自己拥有的任何可能,沉迷于对所有可能性的支配之中。他们在做选择的时候,有时也会排除一些选项,不过最后都会迷一样地把这些选项都圆回来。而最后,他们很可能将自己的想法弄得一团糟。
为什么会选择困难呢?
选择本身所导致
选择的质和量都会影响选择的难易程度,其中质最为关键。如果选项有太多的属性需要考虑,或是选项之间高度同质化,没有哪一个占据绝对的优势,这样的选择就会令人十分纠结。
选择会不会让人纠结,关键不在于选项数量的多寡,而在于整个选择情境有多少信息需要处理。若同质性高时,选项的数量又是致命一击。
执着于追求完美
完美主义者相信任何事情都会有个最完美的解决方法。当他们面对选择时,他们相信会有一个最完美的选择,他们也苛求自己作出的选择必须是最大限度的理想化的选择。
因此,他们必须考虑各个方面,对比各种选择可能产生的后果,以期能得到最优解。
不知道自己要什么
大部分选择是不存在一个满足所有条件的选项的。在做出选择时,你需要衡量你最在乎的是什么,因为你选择了一个选项,你就得舍弃这个选项没有满足的条件。而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的人,可想而知,会觉得每个条件都蛮重要的,或者容易受别人影响,左右摇摆。
害怕担责任
很多选择之所以难以抉择,是因为大部分选择是单向的,不可以随意更改,产生的结果是不可控的。所以很多时候,害怕做选择,是因为害怕结果不如人意,而我们无法承受坏的结果。
如果选择是别人做的,我们可以轻易地将失败的责任推脱给他人,例如婚姻的不幸是源于父母挑选的对象,是父母的错。但是如果选择是自己做的,我们就无可推脱,必须自己承受后果。当自己没有勇气承担可能的后果时,我们逃避选择。
对信息掌握不足
当我们对情境的信息掌握不够时,我们容易对每一个选择都没有信心。而对于那些性格谨慎的人来说,这更是令人煎熬的情况。
害怕自己会后悔
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,人们一旦做出决定,就会立刻把注意力投放在已选选项的不好方面,以及放弃选项的好的方面,这很有可能会导致对选择的“后悔”。也就是说,行动会比不行动更容易出现“后悔”的状况。
这跟我们看待事物的“负面偏差”是一致的。我们总是对自己“选错了的事情”印象比较深,而忽视那些“选对了的事情”。久而久之,我们就会开始质疑自己的决策,甚至觉得事情永远和自己的想法相反,使得在决策上更加踌躇不前。
舍不得放弃
做出选择,就必然有所取,有所弃,而放弃,恰恰是很多人难以做出的决定。
怎么克服选择困难?
1.觉察自己的纠结
我们常常不习惯觉察自己的情绪,然而了解问题才能解决问题。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情绪,清晰地觉察它,永远是应对和改变它的第一步。知道自己处于纠结的状态中,知道自己在为什么事情纠结,知道自己纠结的点是什么……用“正念”的方法也许能帮到你。
我到底在纠结什么,纠结什么,什么......
2.摆脱负面情绪
很多人在面对纠结矛盾的选择时,会沉浸在负面情绪之中,而非理性地去解决问题。
如果我们脑海中拼命只想着“好烦呀,到底要怎么选?”“我可不可以不选?”“要是选错了怎么办,好焦虑啊!”而不从选择本身出发去思考解决办法,就会陷入无休止的“纠结”。其实有可能只需要稍微思考一下,或者简单的一个动作,就能解决了。尽量抛开情绪的影响,也许选择并没有那么困难。
3.进行系统加工
如果事情非常重要,选错了后果不堪设想,那么就必须启动系统加工了。但是对于大部分事情,我们没有必要进行非常全面的系统加工,因为那样效率太低了。我们可以进行带有“选择性偏见”的系统加工。
以选毕业论文导师为例,先将我们想到的评判维度列举出来,比如兴趣方向、熟悉度、是否负责、水平、排名、别人推荐度……然后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,对这些维度的重要性赋予权重(在计分时需要乘上权重系数),然后收集相关资料,把“候选者”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量化成数值评分(比如1~5)填充上去,最后加总一下自然就很清晰知道该选谁了。
4.不如尝试从差的选项做起
与其在选项中挑选自认为的最好选项,不如尝试从在列表中删去最差的选项这件事开始做起。把选项降低至可控的数量,例如三个候选。
5.选择合适的思维方式
丹尼尔的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提到过人类认知加工有两种模式,一种是“快车道”的自动化“启发式加工”,直觉决策不费脑子,但是容易出错;另一种是“慢车道”的“系统化加工”,深度分析需要耗费脑容量,但比较保险稳妥。
让人选择困难的事情有很多,不是所有的选择都必须花很大力气去解决。如果只是像文章开头列出的生活小事,不怎么重要,那么不妨相信自己的直觉,即便决定做错了也不需要承担很大的后果。你也可以交给“选择困难终结者神器”——硬币!
6.抛个硬币试试
扔硬币看起来是个很不靠谱的方法,不过,如果你真的遇到无法选择的时候,不妨一试。
很多时候,当硬币抛起的那一刻,往往心中已经有了答案。如果硬币落下,你还想再抛一次,那么直面自己的内心吧,你的答案是另一面。
7.切忌重复思考
对于选择困难症患者来说,应该牢记一件事:过度思考反而会让人驶离满意的答案。而且,已经排除过的选项就不要再思考了。“当你的第六感告诉你,某件事不该做的时候,请相信你的直觉”。否则,我们很容易会陷入对可能性的逐个脑补之中。
比如说,买机票时告诉自己, 买机票这种小事,我一定会在半个小时之内完成。直接去买最好的那一班,然后我就关掉网页不看了。要记住,时间就是金钱。
8.相信deadline的力量
这个选择有多重要或紧急,必须现在就开始思考吗?大部分的人对于纠结矛盾的事件都有天然的回避和拖延心理。
研究表明,当面对矛盾议题时,大部分人会选择完成无意义的分心任务,而非能够帮助梳理矛盾议题的任务。
如果事情并非重要或紧急的,那么不妨先安心地把事情放在一边,不要去想它,先做其他事情,等时候到了再想吧。大脑很神奇,常常会你在做别的事情时灵光一现,找到答案。
9.在明亮的环境下做决定
将环境明亮程度纳入考虑范围,心理学家解释,在做决定时候,环境因素的影响十分重要。而明亮的光线可以促使人们快速做决定,阴暗的光线会让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负面能量沉重,并无法进行取舍。
我们这一生都要面临无数的选择,而除却某些人生重大转折点的选择,更多时候,我们可能都高估一个选择对生活带来的影响了。事实上,真正决定你人生的,不是某一次选择,而是你一直以来的生活状态。
文章来源于网络
广州校区心理咨询中心编辑
2018.6.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