嗨~亲爱的新同学们,昨天刚进校的你们,
是不是对即将开启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呢?
是不是兴奋中还带了点小紧张呢?
为了帮助大家更快适应全新的生活。
接下来几天,心理中心会推出“新生心理适应”系列推文,记得持续关注哦~
今天呢,先来欣赏一张图
(在足球场晨读中的师兄师姐)
大学生活的主要特点就是:宽松与自主并存的学习环境、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、丰富与平等并存的人际环境、多彩与严谨并存的课余环境。今天我们就先来看看,初入大学,同学们要面临的第一个变化——新环境。
1.适应自然环境
对于陌生的环境是有些许恐惧的,为了减少因陌生引起的恐惧,更快的融入学校,增加熟悉感是必须的。建议同学们入校安排好行李后,就可以到校园的各处熟悉情况。了解老师的办公室在什么地方,课室、图书馆、饭堂、体育馆的位置以及使用时间,了解经常出入学校的几个门,超市、快递收寄的位置等。这些不仅对于自己办手续,解决日常问题会更顺利、更省时,还能给其他新同学给予指点和帮助。减少陌生的同时还能增加与同学的交流,成为宿舍、班级的重要人物,负责班级的一些事物,锻炼机会也更多,自信心随之建立。一举多得,何乐而不为呢?
2.适应人际环境
步入大学,对同学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要求明显提高。首先是师生之间,告别了中学时代学习主要由教师安排的模式,大学需要学会做自己的老师,由依赖老师的管理转变为自身管理,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。不能再事事等着老师决定、布置,而要学会自己合理制定学习计划、安排学习内容、学习时间、检查学习效果。与老师的关系上既要参考老师意见,又有主动性和独立性。切记完全脱离老师或过分依赖老师。其次是同学与同学之间,大学阶段,同学们生活的场所主要在宿舍,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关键。可能会出现思想观念、价值标准的不同,有人看重能力,有人看重品行,有人追求学业的成就,有人追求人际的和谐;可能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竞争,学习成绩、社团工作、校园活动比赛、评优评奖等,因而嫉妒、不公平感也会成为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。另外,生活方式、生活习惯的不同也会造成人际间的隔阂与障碍,有人早睡早起,有人晚上不睡早上不起,有的人爱热闹,有的人喜欢安静,时间久了,这种差异太大时就容易引发宿舍冲突。对于人际,需要做到“求存同异、及时沟通”。
3. 适应语言环境
同学们来自不同省份,方言差异巨大。有的同学来学校后发现根本听不懂当地方言,想学习又羞于开口,想交谈又怕别人笑话,这不仅会影响与人的交流,还会伤害自尊心和自信心。所以在公共场合,尽量使用普通话可以照顾到非本地的同学沟通的需要;当然如果自己能学习掌握一些地方方言是很助于适应环境的,比如上街购物、出门办事交流起来也更加方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