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了解“角色效应”吗?
有位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:有一对双胞胎姐妹,她们的外貌相似,且生长在同一个家庭中,明明从小学到中学,直到大学都是在同一个学校,同一个班内读书。但是两姐妹性格迥截然不同,姐姐性格开朗,好交际,责任感强。而妹妹遇事缺乏主见,性格内向,不善交际。
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?主要是他们充当的“角色”不同。在被生下来后,她们的父母在对待她俩的态度上不一样。尽管她们是孪生姐妹,但是在传统家庭角色扮演中,都是大的照顾小的,姐姐就要照顾妹妹,同时也要求妹妹听姐姐的话。从这以后他们的性格就产生了明显的差异,从这里可以发现,不同的角色会产生不同的效应,这便是角色效应对个人行为的塑造。
如何理解“角色效应”?
其实从出生开始,我们在无意识间就被推入了多种角色,每一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期望、规范和行为,而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们的身份和行为。
角色效应(Fashionin- Effext)的产生要经历三个过程:
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
每个人在生活中,都会受到别人对自己的某种期待。例如家人对孩子的期待,老师对学生的期待,恋人对另一半的期待,而这些期望,都会对个体的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。
对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认知
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在角色效应中是十分关键的。在角色期望和角色认知的基础上,通过具体的角色规范,实现角色期待和角色行为。在有了角色期待和角色认知后,个体就会朝着其心中认为的、符合那个目标角色的心理和行为去完善自己,使自己越来越符合这个目标角色。例如双胞胎姐妹在父母,家庭,社会下形成了自己作为“姐姐”或“妹妹”角色的认知,继而塑造了自己的行为与观念。
“角色效应”的弊端
我们可能会过度沉浸在特定角色中,限制自我认知和发展。容易出现固守着特定的角色,从而限制了自身的成长和发展。
当一个人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时,可能会遇到冲突和压力。这些冲突可能来自于不同角色的预期和要求之间的不一致,这将导致人们感到困惑和应对困难。
角色效应有时会使人们混淆自己真实的身份和价值观。过多地担任角色可能会导致对自我认同的困惑,使人们难以准确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愿望是什么。
"角色效应”的启示
一个被赋予了积极、乐观、成熟、稳重、角色的人,会变得越来越优秀,相反,一个被赋予了一事无成,消极角色的人,就会慢慢走向颓废。而我们在大学生活中也可以利用“角色效应”积极参与不同的活动,同时加强对个人角色的正向认知,在扮演好的角色的同时,把角色扮演好。
参考文献
社会角色影响儿童亲社会认知与行为 吴璇柴乔何洁
基于角色理论的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研究 张欢
大学生理想角色建构研究 李晓
图|网 络
文|姚楚桐
审校|庄 悦
初审|范梵灵
复审|袁世方
终审|陈 丽